传统发酵食品用菌种安全性评估数据库构建项目启动暨专家研讨会在京举行

浏览量:1532 作者: 来源: 时间:2022-08-25 【字号:

       2022年8月24日,由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与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合作开展的“传统发酵食品用菌种安全性评估数据库构建”项目启动暨专家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司副司长宫国强,保利中轻副总经理、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董事长蔡木易教授,保利中轻总经理助理、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党委书记、总经理肖丹出席会议。

       会议由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副主任刘兆平研究员主持。项目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由孙宝国院士担任,李宁研究员、吴清平院士担任副主任委员,陈卫院士、任发政院士、孟素荷教授、程池教授、何国庆教授、周宇光研究员、陈倩主任技师、姜毓君教授、鲁绯研究员、朱念琳教授、黄海丰、吴鸣教授等专家学者担任委员。赵东、云战友、覃先武、刘振民、朱新贵等行业专家参会交流。

       宫国强副司长指出,在国家“大食物观”和“健康中国”政策指引下,本项目研究对微生物菌种在传统发酵食品行业的安全应用和规范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建议加强菌种安全性评估数据库的标准化建设,有效推动项目研究成果的行业转化与应用,积极参与国际菌种名单研究项目持续提升国际影响力,增强中国传统食品文化的传承和文化自信。

       孙宝国院士肯定了项目开展的必要性,指出应不断丰富“名单”中我国特色发酵食品种类,通过项目研究助力行业应用和政府监管,促进中国传统发酵食品产业的国际化发展。李宁研究员表示,应在科学层面上不断完善菌种全基因组、安全性、功能性等数据信息,强化名单及数据库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对传统发酵食品用菌种的规范管理提供科学技术支撑。吴清平院士建议,持续构建我国传统发酵食品用菌种基因大数据库,通过组学技术革新推动菌种资源挖掘利用、功能评价和安全性论证研究,“名单”的持续扩充将为食品行业带来更大发展空间。陈卫院士建议进一步深化对菌种认定原则的研究,应结合发酵环境与生产工艺因素,开展传统发酵食品用菌种的安全性论证。任发政院士强调,应完善数据库分级分类管理,做好数据质量与运行维护,同时通过参与名单国际化工作,持续提升我国传统发酵食品的国际影响力。

       蔡木易教授表示,我国传统发酵食品历史悠久、种类丰富、风味独特,国家允许继续使用传统上用于食品酿造的微生物菌种,但亟需完善菌种的认定原则和评价要求,本项目对科学规范利用传统发酵食品用菌种资源、解决行业共性问题意义重大。

       肖丹表示,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在传统发酵食品领域拥有六十多年的科研积淀,发酵食品用菌种研究是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十四五”重点研发方向之一,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将加强与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的合作,为食品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项目负责人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风险评估三室主任宋雁研究员介绍项目工作情况,项目负责人中国食品院副院长姚粟教授汇报项目实施方案。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传统发酵食品是益于人民健康、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产业之一,开展传统发酵食品用菌种名单和安全性数据库研究对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建议构建传统发酵食品用菌种资源开发及评价专家智库,在科学基础上持续开展菌种的安全性论证更新、名单菌种种类扩充、菌种新应用领域和功能拓展等工作,加强与国际标准化组织和相关行业协会的交流合作,深度参与国际食品用菌种名单研究,促进我国传统发酵食品产业的全球化高质量发展。

       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中国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CICC)拥有90年的微生物菌种收集保藏历史,库藏微生物资源1.3万株,长期开展传统发酵食品微生物菌种相关研究。2017年CICC首次提出第一版《中国传统发酵食品用微生物菌种名单》,2021年经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鉴定“中国传统发酵食品用微生物菌种名单及资源库建设”技术成果达国际领先水平。2016年起CICC持续参加IDF国际乳品联合会“发酵食品中经安全性论证的食品用微生物菌种名单”制修订工作,推荐16种中国传统发酵食品用菌种进入该名单,推动我国在食品领域取得更高国际话语权。

相关新闻: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