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实发挥国有企业的支撑和带动作用

浏览量:3636 作者: 来源: 时间:2009-05-25 【字号:

编者的话:加快提高中央企业素质和竞争力

  近一个时期以来,中央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不利影响,抑制了经济增速过快下滑的势头,经济运行开始出现一些积极迹象,主要表现在:投资增速加快,消费较快增长,国内需求稳步提高;工业生产逐步企稳,农业形势总体稳定;结构调整积极推进,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金融市场平稳运行;城镇就业增加,居民收入提高;社会信心提振,市场预期改善。但我们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国际金融危机还在蔓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还在加深,主要是:外部需求持续萎缩,出口下降幅度较大;一些行业产能过剩,工业增长回升乏力,经济效益继续下滑,民间投资意愿偏低,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财政收入下降,就业压力很大。
  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越是在经济发展面临较大困难的时候,越要勇挑重担,切实发挥国有经济的支撑和带动作用。特别是作为国民经济的骨干和中坚的中央企业,要全面认识和正确把握当前经济形势的变化,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决心和勇气,化危机为机遇,加强管理,调整结构,降本增效,拓展市场,进一步加快提高企业自身素质和竞争力,努力做强做大,培育和形成更多世界一流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
  为此,要贯彻落实中央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认真实施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发挥中央企业的优势,积极参与重大项目建设,促进企业发展;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产品结构,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确保生产经营增长;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加快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步伐,切实加强和改善企业管理,推动发展方式转变;要认真履行各项社会责任,努力扩大就业岗位,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保增长、调结构、上水平、增效益作为工作重点,正确处理量的增加与质的提升的关系,把保增长与创新体制机制结合起来,与调整优化结构结合起来,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结合起来,与加强和改善管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顶梁柱作用,努力实现中央企业快速高效增长,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李荣融简历:
  1968年7月参加工作,高级工程师。
  1963年后在天津大学化学工程系电化学工学专业学习。1968年后任工人、车间主任、副厂长、厂长。1986年后任江苏省无锡市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轻工业局局长、计划委员会主任,江苏省计划经济委员会副主任。1992年6月后调国务院生产办公室生产计划局工作,1992年8月后任国务院经济贸易办公室对外经济合作司副司长,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技术改造司司长、秘书长、副主任、党组成员。1998年后任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1999年12月后任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2001年2月,担任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现任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党委书记。中共第十六、十七届中央委员。
  核心观点: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确立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来,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初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之路。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还没有见底,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冲击仍在加深。从长远来看,企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面对这种形势,国有企业要勇挑重担,切实发挥国有经济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努力开拓国际国内市场以拓展发展空间,大力调整优化结构、推进自主创新以提高竞争能力,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增强活力,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全力以赴确保安全生产,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更大贡献。
  话题之一: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取得的成效
  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确立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来,我们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初步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之路。
  一是建立中国特色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党的十六大确立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其核心内容是“三统一、三结合、三分开”。三统一,是指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三结合,是指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三分开,是指政企分开、政资分开、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随着中央、省、市(地)3级国有资产监管机构相继组建,基本建立了国有资产监管的组织体系。国资委成立以来,制定了以《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为核心的一系列规章制度,涵盖了国有企业改革改制、国有产权交易、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经营业绩考核、出资人财务监督等各个方面,今年5月1日《企业国有资产法》正式实施,基本形成了企业国有资产监管法律法规体系。针对国有企业存在“有任命没有明确任期,有职务没有严格考核,薪酬同业绩不挂钩”等问题,国资委成立以后,开始建立业绩考核制度,与中央企业负责人签订经营业绩责任书,初步建立了“考核层层落实,责任层层传递,激励层层连接”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体系。
  二是探索中国特色的公司治理模式。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问题,既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更好地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的关键。美国的安然事件后,我一直在思考,没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不行,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不严格执行也不行。有158年历史的雷曼兄弟公司说垮就垮了,一个重要原因是董事会没有真正发挥作用,重要决策还是一个人说了算。从国资委一成立,我们就开始考虑完善公司治理结构问题。过去中央企业也曾建立董事会,但出资人不到位,董事会、经理层、党委会高度重合,决策层和经营层没有分开,因而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从2004年开始,我们在17家中央企业进行建立规范董事会的试点,引入外部董事制度,外部董事占董事会成员半数以上,在外部董事的配备上充分考虑企业科学决策的需要。有3家企业还进行了外部董事担任董事长的探索。同时,我们还把出资人的部分职权如重大投融资决策权等授给规范的董事会。去年,我们和中组部共同制定了董事会选聘高级管理人员工作的指导意见和董事会、董事评价办法,逐步由董事会选聘、考核经理人员,决定经理人员薪酬。从试点情况看,这种制度安排避免了董事与经理人员的高度重合,实现决策权与执行权的分权制衡。试点企业决策的科学性进一步提高,风险防范能力进一步增强,也促进了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是明确做强做优国有经济的发展战略。长期以来,国有企业存在着行业分布过宽,部分企业主业过多、主业方向不明确,资源配置不合理,资产运营效率不高等问题,制约了国有经济活力和竞争力的提高。国资委一成立,我们就着手研究中央企业布局结构调整工作。研究制定并由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关于推进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的指导意见》,研究出台了《中央企业布局和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促进国有资本进一步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目前,中央企业80%以上的资产集中在石油石化、电力、国防、通信、运输、矿业、冶金、机械工业等行业和领域。经过几年的努力,一批企业通过强强联合进一步增强了综合实力,一批业务相关的企业通过完善产业链实现了协同互补效应,一批困难企业扭亏脱困焕发了新的生机,一批规模较小、竞争力较弱的企业有序退出。中央企业户数由196家调整减少到138家,布局结构趋于优化,运行质量显著提高,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
  下面,向大家介绍几组数据:
  第一组数据是2002年至2008年中央企业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和上缴税金情况。2002年至2007年,中央企业资产总额从7.13万亿元增长到14.92万亿元,年均增长15.9%;营业收入从3.36万亿元增加到10.03万亿元,年均增长24.4%;利润总额从2405.5亿元增加到10055.7亿元,年均增长33.1%;上缴税金由2914.8亿元增加到8792.1亿元,年均增长24.7%;总资产报酬率从4.9%提高到8.6%,净资产收益率从4.3%提高到11.2%。2008年,中央企业克服特大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生产经营仍然保持了平稳运行态势。根据财务快报,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1.88万亿元,同比增长17.9%;实现利润6652.9亿元,在扣除自然灾害损失、炼油及火电企业政策性亏损等因素后,与上年基本持平。这6年,中央企业平均每年资产总额增加1.8万亿元,营业收入增加1.4万亿元,实现利润增加700多亿元,上缴税金增加1000多亿元。
  第二组数据是中央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取得的成绩。2006年、2007年和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全部由中央企业获得。2005年至2008年,中央企业共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7项、二等奖202项,分别占该奖项的52%、27.4%。在批准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中,64%是在中央企业。中央企业申请专利数量逐年增加,截至2007年底,累计拥有有效专利45547项,其中有效发明专利15681项。“神舟”系列载人航天和“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工程成为我国自主创新、集成创新的典范。在我国青藏铁路、三峡工程、奥运场馆建设等重大工程中,中央企业技术创新成果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组数据是中央企业规模和实力的变化情况。2003年至2007年,中央企业资产总额超过1000亿元的从17户增加到44户,营业收入超过1000亿元的从9户增加到27户,利润总额超过100亿元的从6户增加到19户。在2008年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世界500强中,中央企业有19家,比2003年增加13家。一批中央企业不仅是国内行业排头兵,在国际市场上也有很强影响力。中国移动、中远集团、中国船舶、神华集团、宝钢集团等中央企业已经成长为世界知名企业,在行业内名列前茅。宝钢还入选2009年度“全球最受尊敬企业”。中交集团、中冶集团、中国建筑、中国中铁、中国铁建都是国内建筑行业龙头企业,销售收入都在1000亿元以上。他们在国内外承建的很多高难度建筑,不少已成为当地的标志性建筑,比如20世纪全球10大建筑之一的香港新机场,我国援助的非盟会议中心,泰国拉玛八士皇大桥,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浙江杭州湾跨海大桥。
  对于我们探索走出的这条中国特色国有企业改革发展道路,对于中国国有企业发生的显著变化,国际上比较关注,也比较认可。这几年,有不少国际政界、商界的重要人士到国资委访问,包括比尔·盖茨、德国前总理科尔、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法国前总统德斯坦、新加坡国务资政吴作栋、美国财政部副部长金米特、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拉米等。他们十分关心中国国有企业,对国有企业改革有很大兴趣。在了解我们的工作和国有企业这几年的改革进展后,他们都认为,国有企业改革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这几年中国国有企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通过改革重组及规范公司治理结构,国有企业的运行效率得以大幅提高,中国找到了解决这一难题的办法。我国中央企业改革的成就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2008年国有经济的地位和作用体现得非常充分。在抗击低温雨雪冰冻和特大地震自然灾害、举办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等大事、要事、难事中,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抗击低温雨雪冰冻和特大地震自然灾害中,中央企业冲锋在前,不畏艰险抢修电网、通讯、铁路和公路设施,不惜代价抢救受困职工、家属和灾区群众的生命,不遗余力保障灾区所需物资的生产和供应,在关键时刻发挥了关键作用。
  成功举办奥运会和残奥会过程中,中央企业圆满完成了奥运场馆设计、建设任务,提供了高科技的奥运安保系统、气象监测服务和安全高效可靠的通讯电力保障,提供了大量优质的装备和高质量、高水平、零缺陷的服务。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见事早,行动快,措施得力,生产经营总体上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势头。许多企业不仅没有出现资金链断裂等重大问题,口袋里还存了不少钱,蓄势待发。春节前我们到日本和我国香港考察,日本不少企业家对我国中央企业及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举措非常钦佩,认为很了不起。香港交易所主席认为,面对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在香港上市的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都相当稳健,成为稳定香港经济和社会的重要力量。今年“两会”期间,很多省区市的领导都希望中央企业去投资、去发展,带动当地的企业做强做大。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取得的成绩让大家看到了希望,也进一步坚定了搞好国有企业的信心。
  实践充分证明,党的十六大以来关于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大决策和确定的一系列原则是正确的。企业经营好坏与所有制性质没有必然联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企业发展规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一定能够搞好。
  话题之二: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提供的启示
  回顾国有企业这几年的探索与实践,给我们提供了几点重要启示。
  一是坚定搞好国有企业的信心,毫不动摇地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国资委作为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必须时刻牢记搞好国有企业、发展壮大国有经济的历史使命,坚定搞好国有企业的信心,毫不动摇、理直气壮地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
  二是坚持政企分开、政资分开,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政企不分、政资不分是国有企业效益低下的症结所在,也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须突破的重大问题。必须按照“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国资委要严格按照《企业国有资产法》、《公司法》、《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等法律法规,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做到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要维护好所有者权益,认真履行职责,该管的坚决管住,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要维护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依法享有的各项权利,坚持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充分尊重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和法人财产权,不当“婆婆加老板”。
  三是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遵循企业发展规律搞好国有企业。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最重要的是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企业能不能搞好,与所有制性质没有必然联系。要搞好国有企业,必须遵循企业发展规律,通过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促进国有企业加快发展。要有一个好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形成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经营管理者之间的制衡机制;要层层落实责任,形成责任落实和压力传递的工作机制;要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鼓励创新,强化监管,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要切实加强管理,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不断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
  四是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实现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都是市场竞争的主体,都要遵守市场竞争的规则,按照市场规律去运作。要在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壮大国有经济的同时,积极吸收民间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支持国有企业与多种所有制经济合作,共同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贡献。
  话题之三:推进中央企业改革发展的主要措施
  国资委作为代表国务院对中央企业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从成立以来,始终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牢牢把握定位,依法履行职责,遵循企业发展规律,在推进中央企业改革发展方面做了如下工作。
  一是推进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我们始终把加快推进中央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几年来取得了积极成效。中央企业及其下属子企业的公司制股份制改制面从2002年的30%提高到目前的70%。2003年以来共有54家中央企业首次在境内外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筹集资金7143亿元。截至2008年底,中央企业控股境内上市公司244家,境外上市公司81家(含A+H股27家)。中央企业80%的资产集中在上市公司。股份制改革和境内外上市,推进了中央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
  二是坚持突出主业。针对一些中央企业存在的主业不突出、管理层级过多的问题,我们要求中央企业进一步明确企业战略定位和发展方向,压缩管理链条。提出中央企业主业不能超过3至4个,管理层级要控制在3级以内。我们分批核定并公布了全部中央企业的主业,严格控制非主业投资,加快非主业资产剥离重组。这几年,中央企业95%以上的投资都集中在主业,管理链条明显缩短,资源配置效率显著提高。由于中央企业这几年坚持突出主业,压缩管理层级,发展基础比较扎实,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中应对得力,没有出现大的问题。
  三是落实经营责任。在全面清产核资、摸清家底的基础上,我们研究制定了《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在中央企业全面开展了经营业绩考核工作。每一个任期为3年,年度考核和任期考核相结合。第一考核任期是2004年至2006年,绝大多数中央企业较好地完成了考核指标,成效明显,更重要的是形成了“重业绩、讲回报、强激励、硬约束”的机制,较好地发挥了引导中央企业科学发展、健康发展的导向和促进作用。第二考核任期是2007年至2009年,我们进一步完善了考核办法,建立了科技创新、绩效进步、扭亏增效等单项奖励制度,强化管理“短板”和风险管控考核,努力使考核更精准、更科学。
  四是强化激励约束。对这个问题,我们主要把握3点。第一,中央企业薪酬水平必须符合市场机制运作原则,有利于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第二,企业的薪酬水平要与其竞争力相适应,必须控制好人工成本。第三,中央企业要在处理好国家、企业和个人关系方面发挥表率作用。我们制定了《中央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暂行办法》,把薪酬与业绩紧密挂钩,业绩上、薪酬上,业绩下、薪酬降。对上市公司和科研设计企业实行了中长期激励。在强化激励的同时,注重健全约束机制,加强了对中央企业收入分配的管理,加大了对部分高收入企业的调控力度,规范企业职务消费。
  五是公开选聘人才。中央企业要成长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必须要吸引国际一流的人才。这几年,中央企业拿出125个高级管理职位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2008年首次公开招聘了2名中央直管企业的正职,社会上反响强烈。通过公开招聘,中央企业吸纳了一批素质比较高、具有国际视野和实践经验的人才。上岗后很快适应了工作,得到企业领导和职工的认可。我们还建立了中央企业人才库,储备了一批后备人才。在公开招聘工作中,我们注意把党管干部原则与市场化选聘经营管理者有机结合,党委重点要做到“五管、把好五关”。即管原则,把好导向关;管标准,把好资格关;管程序,把好规则关;管机制,把好政策关;管监督,把好使用关。经过几年探索,中央企业在选人用人机制上有所突破,形成了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
  六是推进自主创新。我们高度重视和积极引导中央企业强化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要求中央企业通过整合内外部科技资源,积极探索符合企业发展规律的技术创新体系和机制。支持和鼓励中央企业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参与国家重大科研攻关项目,实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努力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力争取得更多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的话语权。这几年,中央企业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逐年提高,申请专利数量显著增加,通过产业链上下游互动、产学研联合攻关、相关企业联合创新,取得了一批国家级创新成果,也使企业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七是强化企业管理。我们始终把推进企业强化管理作为一项重点工作,积极推进企业的战略管理、财务管理和预算管理。目前,绝大多数企业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财务预算体系,近30家企业实施了全面预算管理,80多家企业开展了财务信息化工作,90多家企业建立了重大事项集中管控制度,近百家企业建立了总会计师职责管理制度。70%以上的中央企业设立了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半数以上建立了较为全面的审计制度。同时,逐步强化风险管理工作,加强了对企业资金、投融资、担保等重大财务事项的监管,对重点指标进行跟踪分析和财务预警,切实加强中央企业金融衍生业务监管。企业管理的不断强化,为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八是推动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我们高度重视中央企业社会责任工作,要求中央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做依法经营诚实守信的表率,做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表率,做以人为本创建和谐企业的表率,努力成为国家经济的栋梁和全社会企业的榜样。去年初,我们发布了《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在国内外引起广泛关注和反响,有力地推动了中央企业社会责任工作。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意识进一步增强,许多企业把履行社会责任的要求纳入企业发展战略,融入日常经营管理,并自觉接受社会监督。目前已有26家中央企业编制发布了社会责任报告或可持续发展报告,在全社会树立了中央企业的良好形象。
  九是加强和改进企业党建工作。企业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是国有企业独特的政治优势,这几年我们一直在探索如何把党组织的政治优势转化为核心竞争力。我们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切实抓好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努力把党组织政治优势转化为企业的凝聚力、发展力、执行力、带动力和领导力。通过“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把党组织参与重大问题决策与董事会行权履职有机结合。党组织主要是把政治关,保证党的方针政策在企业中的贯彻落实,不代替董事会决策。我们正在积极探索现代企业制度下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方式和途径,积极探索职工民主管理和现代企业制度的有效衔接,充分发挥国有企业特有的政治优势,赢得又好又快的发展。
  十是加强企业领导班子和职工队伍建设。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必须有政治强、业务精、会管理的领导班子,必须有爱岗敬业、技术娴熟、作风过硬的职工队伍。从2004年开始,在中央企业开展了建设一个政治素质好、经营业绩好、团结协作好、作风形象好,致力于为国有企业建功立业、得到职工群众拥护的“四好”领导班子创建活动。通过创建活动,企业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明显提高、开拓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同时,我们认真做好中央企业领导班子调整工作,选择一大批德才兼备、业绩突出、清正廉洁、群众公认的优秀人才到企业领导岗位。在加强职工队伍建设方面,通过组织开展中央企业职工培训和技能大赛,引导中央企业职工在学习中增长才干,在竞争中提高技能,涌现出一批岗位能手和高技能人才。同时还自编教材,组织中央企业对班组长进行了轮训,提高了班组管理水平和班组长的素质,带动了职工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话题之四:调整优化上水平 迎接更高层次更加激烈的竞争
  这几年,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取得的成绩确实令人振奋,这里有体制机制变革激发出企业活力的因素,也是国有企业广大干部职工艰苦努力的结果。但我们也要看到,这几年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外部环境比较有利,我国经济处于快速发展期,国有企业发展可以说是顺风顺水。在当前外部环境变化的情况下,国有企业能不能持续稳定发展,能不能在未来更高层次、更加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主动,这对国有企业是一次考验,对国资委同样是一次考验。
  应该说,应对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中央企业见事比较早,行动比较快,措施得力,在起步上赢得了主动。在2007年底召开的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和2008年4月、7月和11月3次召开的经济形势分析会上,我们要求中央企业做好“过两年紧日子”的打算,捂紧“钱袋子”,准备“过冬”。中央企业立即行动,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一是清理了一批投资项目。对建设项目进行清理排队和调减,或加快进度,或停缓建,或进行投资瘦身,集中发展核心业务,有效降低了投资风险。二是强化了资金管理。实行资金全面集中管理,强化资金集中管控,多方式多渠道筹措发展资金,抵御风险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三是加强了成本控制。通过集中采购、压缩可控费用、挖潜增收节支等措施,有效降低了成本费用。国家电网、中国移动通过采购招标节约资金超过百亿元,中国石化大力压缩可控费用实现挖潜增效逾百亿元,中国国电、武钢等企业领导班子带头减薪。四是严格控制风险。不少企业及时清理高风险业务,大多数企业都建立健全了内控体系。总体来看,中央企业较好地应对了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剧烈变化,不仅整体上没有出现流动性紧张,不少企业还通过发行企业债、与银行战略合作等多种方式筹措了较为充足的资金,为下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虽然在应对危机的起步阶段,我们比较主动。但要看到,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到目前还没有见底,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冲击仍在加深,下一步可能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从长远来看,企业将面临更高层次更加激烈的竞争。我认为,美国出现的这次危机,是改革中的问题,是发展中的失误,关键在于没有处理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美国企业创新能力很强,一旦渡过这次难关,寻找到更好的发展模式,将会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日本的丰田、松下等企业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中虽然受到了很大影响,但并不悲观,也都制订了改革调整规划,及时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提升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力争把危机变成机遇,使企业竞争力提到一个更高水平。索尼也提出要进行“二次革命”,痛下决心,对集团全球运营架构和核心管理层进行变革。与这些优秀企业相比,目前我们企业的差距还较大。如果他们度过这次危机,我国企业未来面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面对这种形势,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应对危机不能消极,“过冬”不是“熬冬”,要把“过冬”变为更积极的“冬训”。在去年底的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上,我们提出要“挺直脊梁向前走,调整优化上水平”,从发展战略到管理构架、管理流程、资源配置等方面都要进行调整优化,在公司治理、管理水平、技术创新、职工素质等方面都要有新的提升。目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要抓住几个关键方面。
  一是必须加快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基业常青的重要保证。安然、雷曼事件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不仅要建立公司治理结构,还要切实发挥应有的作用,形成有效的监督和制衡。通过这几年中央企业董事会试点,试点企业初步建立起一套科学决策的体制,形成了企业内部制衡机制。下一步,要认真总结经验,使董事会运作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我们已经制定了董事会试点中央企业的董事会规范运作、外部董事履职行为规范、职工董事履职管理、高管人员薪酬管理等一系列文件,对党组织参与重大决策、董事会与监事会关系也正在积极探索。现在董事会试点企业已经扩大到26家,同时要求具备条件的集团在子企业建立规范的董事会。通过董事会试点工作的逐步深入,促进中央企业公司治理提升到新的水平。
  二是必须加快调整优化结构。结构不合理一直是我们面临的突出问题,这次国际金融危机既凸显了解决这一问题的紧迫性,也为我们提供了调整优化结构的难得机遇。要抓住实施10大行业调整振兴规划的有利时机,积极参与行业调整重组,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要不断完善产业链和价值链,积极获取战略性资源,引进关键设备和高新技术,吸引高层次的管理和科技人才。企业要重新审视现有的组织架构和工作流程,提高信息化水平,加快整合内部资源。要优化市场结构和产品结构,及时捕捉市场变化,增强快速反应能力,不仅企业高层反应要灵敏,中层和基层也要反应灵敏。特别要注重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在管理、技术、市场、产品等方面都要加快创新,以创新推动企业竞争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尽管面临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巨大困难,但我们要把中央企业调整优化到80家至100家的目标不变,要努力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培育30家至50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
  三是必须加快提升管理水平。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方面。与国际先进企业相比,中央企业在管理水平上整体差距还较大,实现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基础还不是很牢固。应对危机的挑战,首先必须要练好“内功”,夯实基础。我们要求中央企业要提高集团控制力,强化总部财务功能,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完善和提升ERP系统,进一步提高管理灵敏度和执行力。还要根据企业自身情况,切实加强投融资管理、现金流量管理、预算管理、高风险业务管理等关键环节和薄弱部位,强化内部控制机制建设,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和工作体系,完善工作流程和方法,有效降低经营风险,不断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综合竞争能力。
  四是必须加快培养高素质的职工队伍。适应未来更高水平的竞争,关键是要有一支好的队伍。提高企业的竞争力,领导是关键,职工是基础。基础很重要,没有一流的职工队伍,不可能有一流的企业。这几年,我们在班组建设和职工培训方面下了很大功夫,效果很明显。要根据适应更高水平竞争的要求,合理规划培训内容,切实加强业务培训,真正把我们的职工队伍素质提高到国际水平。
  中央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骨干和中坚,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支撑、引领、辐射和带动作用。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认真实施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在“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重民生”中发挥顶梁柱作用。要认真履行社会责任,维护企业和社会的稳定,为实现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出新的积极贡献。
--------------------------------------------------------------------------------
  背景资料: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主要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各地区、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国有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活力和竞争力明显提升,布局和结构不断优化,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
  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主要历程,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
  一是扩大经营自主权阶段。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大约用了15年时间,通过扩权让利、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等措施,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生产经营积极性,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开始分离。
  二是制度创新、机制转换阶段。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此后至党的十六大的10年间,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转向制度创新、机制转换,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抓大放小,对国有经济结构实施战略性调整,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重组,国有企业社会负担重、历史包袱多、企业冗员严重等问题也得到初步解决。但是,困扰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并没有突破,政企不分、政资不分、多头管理、出资人不到位、责任不落实等问题,仍然制约着国有企业改革发展。
  三是以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发展阶段。针对长期制约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体制性矛盾和问题,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国家要制定法律法规,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中央、省、市(地)3级国有资产监管机构相继组建,《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等法规规章相继出台,在国有企业逐步实施了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层层落实,国有资产监管进一步加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创新进一步激发了国有企业的活力,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经过不断深化改革和机制转换,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国有经济的运行质量和发展速度有了显著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大大增强。
  名词解释:
  政企分开
  政企分开是指政府职能与企业职能的分开。具体指国家各级政权机构对社会经济的行政管理职能同国有企业对生产经营的直接经营管理职能的分开。
  外部董事
  建立健全外部董事制度,是中央企业董事会试点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与过去的国有企业董事会最主要的不同点。外部董事指非本公司员工的外部人员担任的董事;外部董事与其担任董事的公司不应存在任何可能影响其公正履行外部董事职务的关系;外部董事不在公司担任除董事和董事会专门委员会有关职务外的其他职务,不负责执行层的事务。
  建立健全外部董事制度,可以实现企业的决策权与执行权分开;实现董事会集体决策;实现董事会管理经理层;更好地代表出资人利益,正确处理各方面关系。
  外部董事的职权为:对经理人员进行经营业绩考核;决定经理人员的薪酬;选聘经理人员;行使对重要子企业的国有股东权利;督促、指导企业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高管招聘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世界各国所拥有的跨国公司之间的实力竞争。要实现“走出去”战略,打造30家至50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集团的目标,首先就要有一批适应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因此,从2003年开始,国务院国资委每年组织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中央企业高级管理者的工作。在中央企业的带动下,不少地方企业也进行了公开招聘的探索。一批国有企业建立了比较完善有效的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和全体员工竞争上岗、量化考核、末位淘汰、收入分配与业绩挂钩的机制。新的选人、用人机制调动了“人”这个核心因素,为国有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相关新闻:
上一篇:
下一篇: